登录 | 注册 | 帮助

lxbfYeaa  DExWtSbs  1  保安  金永才 
昆明阳宗刺绣“守艺人”:一生热爱 情系一针
2021/3/30 20:10:21  新华网

新华网昆明3月29日电(李宗蓉 韩文萍 徐华陵 李娜)以前逢年过节,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阳宗镇的女孩都会身着手工刺绣的花托肩,穿上样式独特的扳尖鞋,系上一条精美的腰带,唱歌跳舞逛庙会,欢度佳节。不过,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的选择日渐增多,曾经手工绣制的服饰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,如今在阳宗镇当地,除了少数村民还在坚持做刺绣外,已经很少有人会这门传统技艺了。

四代“守艺人”的薪火相传

年过六旬的付桂菊是其中的一位“守艺人”。付桂菊说,从她曾祖母那辈起,她的家人就开始做刺绣,到她这里已是第四代。

阳宗刺绣服饰包括花托肩、满镶滚、扳尖鞋等,上面绣着牡丹、童子、荷花、鱼等图案,表达吉祥祝福之意。付桂菊介绍,以前,阳宗坝子的母亲都会为女孩准备一套颜色艳丽的花托肩作为婚服,并绣满山茶、牡丹、喜鹊等纹饰,或者绣上寄托祝福的传说故事、劳动场景,表达母亲对女儿的深情。而满镶滚则要比花托肩简单很多,黑色的托肩上不绣花,只用各色布条、丝辫镶边,色彩淡雅、朴素美观,通常是中老年妇女穿戴的服饰。

“我从懂事起就开始学刺绣,那时候家里穷,没有钱读书,所以我很早就辍学在家,跟着曾祖母、姑奶和姨妈学习刺绣。”付桂菊说。

15岁那年,父亲为付桂菊买了一台“蝴蝶牌”缝纫机,在学习刺绣之余,付桂菊还在家里给村民做缝补活计补贴家用。20多岁时,她用自己家临街的房子开了一家缝补店,妹妹帮忙裁剪,付桂菊缝制,配合默契。后来妹妹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,付桂菊就一边独自守着店面,一边学习刺绣。

坚守的过程虽然很辛苦,但是付桂菊说,她的坚持不仅是因为自己有刺绣情结,更是因为不想让代代相传的技艺在她手里断了传承。

回忆起自己绣的第一件花托肩,付桂菊面露骄傲:“我身上的这件花托肩就是我亲手缝制的,那时候我30岁。”早些年,付桂菊穿着自己绣的花托肩去参加庙会,村民们看到她衣服上的图案绣得精巧又漂亮,很是喜欢、羡慕。由此,更加坚定了付桂菊要将阳宗刺绣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决心,“既然这么多人喜欢,那我就一定要坚持下去。”

像付桂菊一样的“守艺人”,用他们的坚守迎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。2002年5月,阳宗刺绣被评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正式成为阳宗文化的一张名片。

一针一线里的传承创新

和许多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样,如何让年轻人接受、喜爱,继而传承这门技艺,这也是付桂菊需要考虑的。她认为,现在年轻人喜欢个性化的衣服,一味地固守陈旧的图案肯定是不行的。于是,付桂菊就自己钻研、设计图案。

“为了绣好衣服上的图案,我反反复复地绣,现在已经熟练到不用画图案就能绣出来。比如这朵牡丹,它已经在我心里了,怎么绣、绣多久,我都很清楚。像这一朵,就要绣8个小时。”付桂菊指着手里花托肩上的花说道。

二楼的小窗前,是付桂菊工作的地方。她常常在这里烤着太阳绣着花托肩、扳尖鞋,家里盖了新房子,可她就想守着这份安静做着自己喜欢的事,有时还教儿媳们刺绣。“再不教就要失传了,我希望这门技艺能继续传承下去。”她说。

传承有序、与时创新,付桂菊绣的服饰不仅得到了村民的喜爱,还被推荐参加过大型的博览会。阳宗刺绣真正走出了阳宗坝子,进入大众视野。

现在,付桂菊自己成立了一个工作室,她想为热爱阳宗刺绣的人提供一个学习平台,共同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。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付桂菊各方面的支持,并计划帮她开设一个刺绣培训班,让她为喜欢刺绣的群众讲课,进一步弘扬刺绣文化,让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阳宗刺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。

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
三百六十行劳务网  三百六十行工匠网  三百六十行经理人网
Copyright 2017 杭州钨锋数谷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电话:0571-86995329 邮箱:service400@360laowu.com 微信号:cn360hr
浙ICP备17042565号-5 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1650号